leyu乐鱼

线上教育是真火还是在玩火?

  随着学校的不断延迟开学,线上教育俗称网课,接管了大部分家长的话题,在家长意见一边到的情况下,线上教育还是顽强地实现了市值的暴增,新东方首日就大涨23.9%。许多机构更纷纷加入了这场淘金大战中。

  但是否真的会像投资者的期待那么红火呢?我们耐心看一下这令人又爱又恨的新产物。

  学习其实是个很奇怪的事情,不是我们教得多孩子就学得多,往往学得不好的孩子耗的时间比学习优异的孩子还要多。那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不是机器人,不会因为你输入多少就产出多少,输入过多还有形式化学习的后遗症,这也是让家长最心累的地方,花了大量的精力原来只是心理安慰。

  那问题来了,学习动力怎么来?很不幸,学习动力不是教的,相反儿童心理学上指出你越强压说服孩子潜意识越抵抗。

  学习动力是被影响出来的。这是线上教育这类“快餐式教育”不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是教育学中的基本要求“情感链接”。我们都知道喜欢一个老师再喜欢她背后教的内容。而这种喜欢必须包含了大量的关爱,而这种关爱屏幕背后的老师是做不到的,线上培训只能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让你感到有趣但不是情感链接。

  第二,学习氛围。我们以前对每个学校的教学进行考核评分时,学习氛围占了50分。因为这关系到持久性。学习就像跑长跑,会累会有瓶颈,一个人跑还是一群你很熟悉的人一起跑的效果差很远。很多时候同学间的一个小鼓励,小竞赛都是对孩子源源不断动力输入。现在逐渐成熟的“七步教学法”“四合一教学法”等都是基于线下团体授课形式提炼出来的。

  线上产品和平台都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当然也有更多不成功的案例。淘宝京东这些是成功的,但为什么从产品的角度线上教育就掉链子呢?

  因为产品变质了。京东买的货和你在商场买的是一样的货品,有可能还更便宜和便利线上教育是真火还是在玩火?,但线上培训不是,便利是有了但产品却调包了。线上上课和线下本来就不是同一产品,效果也差很远。就像我们在网上买苹果手机结果真送来了一个苹果,客户就不乐意了。毕竟互联网对线上教育带来的约束远大于便利。

  l 疫情给线上教育带来了机会,但因为是免费和低价泛滥,新机构趁市涌入,最后只是成本的上涨,猿辅导单月技术成本去到1.5-2亿。

  l 1对1模型证实是财务死模型,越做越亏。首先重金砸广告,由于48.2%的广告源于信息流,客户主动性弱,所以广告触碰后能留信息并接受体验课邀约的客户不到千分之一,体验并报读常规班的约3%,首单平均获课成本在4000以上,算上消课成本是铁定亏的。媒体报道,VIPKID的首单亏损率是25%,也就是说如果收费一万,亏损2500元。

  l 客户粘度指标续费率和转介绍率严重低下,合计不超过总营业额10%,而线下机构的续费和转介绍能占总业绩的一半以上,好的能去到80%。

  l 从百度的数据看2019年线岁的消费人群占比已经去到34.49%,少儿的占比在萎缩。

  线上教育是否不可行- 不是,众所周知线上有便利性,能给线下课带来如作业、复习回顾、测评等工具补充。

  线上教育能独立存活吗?- 可以。有一家机构是有盈利的叫“跟谁学”,做K12直播大课,用了一年就扭亏转盈。以现在的市场分析,盈利需要三个条件:1. 做大班制,因为单价不高客户转化率会增加,以量分摊市场成本。2、刚需并填充式教学,不以学习动力为目的只做知识的填充,K12是比较符合的。3、适合初中以上的高年段孩子,有一定的自律性和目标感。

  线上教育会有副作用吗?- 有。视力会有影响但不是最关键,但专注度影响会潜移默化。过度适应二维世界会对现实生活不敏感,注意力不集中或内在分神。同时声音和画面感是吸引孩子的重要手段,尤其幼儿课程,习惯于强色彩强声音的视频环境会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专注度下滑。这也是我们不愿意孩子接触过多电子产品的重要原因。

  线上教育举步维艰,为什么还有许多投资注入,是否有市场潜力?- 首先,资本运作和企业管理不一样,资本讲究资金高额回笼,理想结果是上市融资或下家接盘,青睐的是市场噱头。简单来说,快速卖出去就成功。但随着市场越来越现实,资金的投入会逐渐理性。就像曾经风靡一时的共享经济一样。2019年上半年教育行业共发生248起投资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183.18亿元,相比2018年同期减少44.26%,主要源于线上教育融资的减少。

  随着疫情出现,线上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商机,市值暴涨同时也大量线上机构趁机涌入,前景不明朗。但明确的是教育和服务需要沉淀,如单纯追求流量却忽略体验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