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yu乐鱼

大力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发出了“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伟大号召。艰苦奋斗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初心及使命,深刻揭示了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基因密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不确定性、难以预料因素明显增加,国内绕不开、躲不过的深层次矛盾以及党的建设存在的顽固性、多发性问题值得关注,我们应继续传承和弘扬好艰苦奋斗精神,这对于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本色,奋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创造新的伟业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我们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不偏差、不脱轨。

  一是要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根本要求就是要紧密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进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就是要在贯彻党的基本方略、路线政策中,坚定不移地同弱化党的领导、动摇党执政基础的行为作斗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在实践中维护党的领导,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在奋进中执行党的意志。

  二是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战斗堡垒的作用。党的组织体系由党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所呈现出的新特征、新趋势,不断完善和优化党的组织结构,使之发挥组织优势、释放组织效能, 把党锻造成“一块整钢”,永葆党组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一个党员犹如一面旗帜,呈现了党的形象和风貌。广大党员要在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方面树标杆、走前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做艰苦奋斗示范者、实践者,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阐释艰苦奋斗精神,在攻坚克难、创新进取中彰显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蕴。

  构建常态长效的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机制,既要有崇高理想的信仰力,又要有法律法规的牵引力,以此实现内在精神驱动和外在刚性约束相统一,达到思想提升和行动实践相贯通。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认知上明确行动才能使实践更加坚定有力。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强决心,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相结合,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开创了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新局面。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从长从远,增强规矩意识,在已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进一步深化细化,出台配套措施办法,用可操作的细则规范来约束党组织与党员行为,用严明的法规防御和各种腐朽落后思想,强化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深厚感情,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另一方面要自觉提升思想境界。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外在约束,还需要激发传承者、实践者的主体性,将外在刚性约束内化为主体自觉行为。广大党员干部要常破“心中贼”,常怀“感恩情”,为党分忧、为党尽责,用初心使命滋养新时代艰苦奋斗实践,筑牢艰苦奋斗的思想根基。要主动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的相关学习教育,在回顾历史中理解艰苦奋斗的意义,在鲜活的奋斗实践中体悟艰苦奋斗的价值,多思多想、边学边干,激发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正

  要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做到有畏有为,让党员干部紧绷“纪律规矩弦”,严守“廉洁高压线”,保持艰苦的清醒,激发奋斗的意识。

  一要抓好关键少数,旨在以上率下。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的艰苦奋斗精神传承离不开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率先垂范,推动“八项规定”上行下效、涤荡党风,以赓续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压实关键少数的主体责任,让领导干部常怀艰苦奋斗这个“国之大者”,一级做给一级看大力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一级带着一级干,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政治氛围,推动党的作风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党治国效能。

  二要管住绝大多数,重在激励约束。风成于上,俗形于下。要坚持深入开展经常性的集中纪律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运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使纪律的威严和效力向每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延伸,使党的优良作风浸润每个党员肌体,融入血脉,将部分党员的旁观“看客”心态转化为苦干实干的动能。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鞭策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干事创业、担当善为的奉献者,引导党员干部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奋进姿态。

  三要织密监督网络,意在保障落实。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锤炼优良作风,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自觉践行,亦在于抓常、抓长、抓落实。要织牢织密监督网络,将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专项监督与巡视巡察相结合,综合运用监督方法,增进监督实效,扎紧扎牢权力“铁笼子”。要善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曝光平台,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终端等媒介开展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对违反、不担当、假作为、不作为等现象进行曝光,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通力配合和协同联动,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之往深里走,向实处行。

  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引领时代新风。要构建立体多样、协同联动、融合发展的全媒体艰苦奋斗精神的宣传生态,既应立足于人民群众身边事、烦心事,真正在为民谋实惠、办实事中发扬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弘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精神;又要重点打造“行风政风热线”“网络问政”“奋斗新时代”品牌栏目,大力报道新时代劳动者奋斗者事迹,曝光铺张浪费、不文明现象,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塑造和展现新时代践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劳动者新形象。

  二要聚焦家风家教传承,涵养个人品格。家风是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一种家族文化和道德氛围,是家族成员精神风貌、审美格调、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锻造的红色家风为价值参照,讲党性重品行、坚决反对特权思想,谨防“枕边风”“衙内腐败”,铸牢防腐堤坝。通过党员干部争做良好家风家教楷模的示范,带动全社会歪风邪气、弘扬清风正气,推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三要重视学校养成教育,培育时代新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状态。要让青少年在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实践者。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体化建设,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在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政课内容要有难易之分、深浅之别,增强学生对艰苦奋斗的认识和理解。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党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中国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在艰苦奋斗中发展壮大的,党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艰苦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大力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把党建设的更为成熟、更为有力,永葆革命本色,不断将党和国家事业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本文是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研究”(23YJA710059)、福建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历程与经验研究”(GY-S23024)的研究成果。】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